文章详情

药食同源”的诠释及其现实意义



“药食同源”的诠释及其现实意义
刘勇 肖伟 秦振娴 肖培根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1
“药食同源” 的历史形成过程
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知识和技术的不断积累,首先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生物圈,而生物圈的一系列改变,又深刻影响到人类的智慧与技术发展; 再之,从社会发展来看,人类数百万年间,从直立行走、石器使用、火的使用,从狩猎时代经历了畜牧和农耕时代、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发展到现代社会。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人类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对食品和药品的认识和区别,自然存在着一种模糊的状态。到了氏族社会与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实践,这种区别变得愈来愈清晰。在中国,大概在( 公元前104 年至公元1-2 世纪左右) ,随着最早的一部本草著作 《神农本草经》 的出现,标志着食物与药物的分化已经有了明确的界定与范围。这是历史的必然,唐朝 《黄帝内经太素》中所说的 “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就充分反映出 “药食同源”的思想。“药食同源” 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逐步演变的过程。


2
“药食同理” 的理论基础
药食的分用是人类在不断实践和进化的结果。因此,在这过程中必然是遵循同一法则和理念,凝集出同一种理论。在中国,运用药食的理论与古代朴素的哲学( 易学) 思想息息相关。在实践中形成了以 “四气、五味”为核心的学说。
其要点: 药食均具有寒热温凉四气与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属性。使用时根据四季变化和人体所处的状态选择适宜对象,是人体存在的不平衡( 疾病或亚健康) 状态恢复至平衡( 健康) 状态。药食两者使用的原理基本相同,所异者:“食养正气,药攻邪气。”如绿豆和大黄同为凉性,绿豆作为食物有清胆养胃、解暑止渴的功效,而大黄的功效为泄热毒、破积滞和行淤血的功效,作用相比之下要强很多。药物相对而言,纠偏作用更强,药性更盛,因而俗语所言: “是药三分毒”,形象地勾划出两者的区别和特性。
正确运用药物与食物如用兵。首先需要正确了解对象所处的状态( 体质、症状和内外表现及矛盾所在) ,再根据理论选择好解决矛盾的对象( 药物、食物) ,使得矛盾迎刃而解。我们注意到这样的事实: 历史上或现今的一些名老中医、健康和长寿者不乏其人。


3
“药食同用” 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最为生动的实例便是各地在历史事件中形成的各种 “药膳”。总的运用原则: 选择那些药性平和、适口、有应用传统的种类,大抵以补虚、强体、辟邪、应时为目的,运用的方式多种多样,以广大群众所熟知的,如: 为应对南方湿热天气的凉菜; 以清热解毒为主体原料配制成固定配伍并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凉茶品牌,而形成了具有岭南独特的凉茶文化且已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应用十分普遍的保健汤羹类[8],如其中列举的花旗参石斛安神养阴汤,党参天冬清肺汤等。“汤疗”一书的作者调查了在香港酒楼供应以润肺为主的老火汤,频率依次为: 杏汁白肺汤、金银菜炖白肺、西洋菜南北杏炖陈肾、花胶响螺炖鸡汤、淮山杞子响螺煲鸡汤等[9]。另一在民间应用十分普遍者为煎膏( 又称膏滋) ,这种传统剂型易于保存及服用,并适合长期应用。仅举在 《中国药典》中收载的少数为例,如养心定悸膏( 养血益气,复脉定悸) 、龟鹿三仙膏( 温肾益精,补气养血) 、阿胶三宝膏( 补血气,健脾胃) 、胃肠复元膏( 益气活血,理气通下) 等。


酒的发明,从古代中国便晓得以酒为载体,制作一些四季养生的 “药酒”。例如用于滋补的有枸杞酒( 《太平圣惠方》) ,女贞子酒( 《本草纲目》) ;活血的有红花酒( 《金匮要略》) ,地黄煮酒( 《太平圣惠方》) ; 祛风湿的有牛膝独活酒( 《千金方》) ; 补肾的有对虾酒( 《本草纲目拾遗》) 等等。

至于药物和食物共用的 “药膳”,像饮食文化各地的菜系一样,各地在长期实践中,利用本地的草药与食材,创造出形形色色的 “药膳”,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4
“药食两用” 是现代研究与开发的重点
药食两用( 药食兼用) 是人类对食物和药物有了深刻的认识后,希望寻找那些既有特定的功能、又可长期而又较安全服用、起到调整机体某些不平衡机制的作用,随之而来,功能性食品( Functional food) 、健康食品( Health food) 、药用食品( Pharmafood)、膳食补充剂( Dietary supplement)、植物营养剂( Phyto-nutrient)、疗效食品( Therapeutic food)[13]等名称和概念纷至沓来,究其本质,仅有微小的差别,但均属于 “药食两用”范畴之内。“药食两用”和药食互渗透,已是国际上的大趋向。其理念是避免药物纠偏误用时对人体造成伤害,通过日常摄入达到人体恢复或保持在健康状态。其关系可参照附图所示:

图片


图1 药食两用物品与抗衰老与慢性疾患关系图

5
“药食同源” 概念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 “药食同源”的整理与诠释,使我们对习近平主席2014 年10 月13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所说的:“ 我们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国际上药食互渗透的大趋势,实际上我国早在两千年之前就有了认识,并且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这么长时间,这种药食文化已植根在广大民间,需要我们去努力挖掘,增强对祖国传统医药文化的荣誉感。

应该说,在药食文化上我们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也应该说这种优势远远没有被发挥好! 就以现在风行世界的功能性食品或保健食品为例来说明,我国在国际上,无论是产品或是影响力,的确 “不尽人意”。究其原因: 我们在深入研究、产品开发等方面,与欧、美、日、韩等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通过深入研究,从功能性食品中获得了如白藜芦醇( Resveratrol) ,蕃茄红素( Lycopene ) ,姜黄素( Curcumin) 等一系列保健功能成分,并且应用于包括癌症等诸多慢性疾患等。这种差距一方面要通过国内体制,机制的改革来解决,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虚心向他们学习先进经验和方法来解决,在药食两用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应该要向做得比我们好的国家虚心学习。

我国民间蕴藏着 “药食两用”的丰富经验,仅我国的一个 “麻婆豆腐”就风靡全世界; 多种 “凉茶”已在国内畅销,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但遗憾的是: 这两者对其保健作用都缺乏深入研究。假设两者都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来阐明其保健作用,那么对前者就不但能享受到其美味,而且还能从美味中体验到对人体的益处; 而对后者来说,更能促进亚、非、拉保健市场的开拓,使那里广大劳动人民在预防暑热方面多了一种手段。我们应该立足本土传统,放眼世界市场,选对目标对象,开展深入研发,为创造中国 “保健食品”品牌而努力。

又如在我国 “药食两用”物品名单中,枸杞产量已经名列榜首,其他如山药、大枣等产量亦不菲,如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科学阐明其保健作用及机理,这样的工作对塑造我国保健食品的威信十分必要。同时我国传统广泛应用着一批滋补方剂,如六味地黄丸、生脉饮、秋梨膏……等等,很值得在原有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开发,这方面虽有难度,但是确实是一件大有可为的事!

不少人对 “是药三分毒” 的认识还不够深刻,错误地认为:“只要我一用上药,就会药到病除。”因为药物所具有的偏性及药性,使用不当往往会造成 “药源性疾病”,甚至会致死。最近有不少报道:因用药不当而致死的比例数不容小视。而使用 “药食两用”为主的食疗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也可能是功能性食品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应该加强宣传,扭转 “迷信和滥用药物,以及轻视食物长期缓慢调整作用”的错误观念。

用药食理论来指导化学药物及抗生素药物一直是某些学者探索的领域。目的为了提高疗效及减少副作用,这方面已经有少数的案例。首先可以对那些从中药或食药中提出的有效成分做研究,提纯后的性味,功能等是否与原来物品相同或有变化。总之,这是一个可以探索的领域。


从 “药食同源”到 “药食两用”已成为国际健康大趋势。这种趋势需要我们积极应对,我们应该再进一步仔细分析,作好顶层设计,从政策、人才、研发、生产、合作等诸多方面做好规划。

6
结束语
“药食同源”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药食两用” 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国际关注的热点,我们应该及早作出相应的调整和部署,使在预防衰老及防治慢性疾病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来源:《中国现代中药》

版权归属原始权利人,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标明来源。
转载仅为传播中医药基础知识,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洽谈授权或及时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康美中药城的观点和看法。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无意中侵犯你的权利请联系客服,本站查明后将及时删除!

0

评论

暂无评论,打开APP抢沙发